金山这支无人机抗疫突击队开足马力,筑起靠谱的空中抗疫线 |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来源:周到上海 2022-04-09 05:44:19
封控区物资运输、公共环境消杀、公共秩序维护……在上海抗疫中,这些熟悉的场景大多由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大白”来完成。不过在金山,有这样一支“不在现场胜似在场”的抗疫志愿者,他们同时远程操控多架无人机,在最短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抗疫任务……他们就是金山的无人机抗疫突击队!他们中有疫情以来从没回过家的保障人员、有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的工程师,还有很多保障每一架无人机顺利抵达、执行完任务再原路返航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华东无人机基地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着,只为每一次空中抗疫的顺利抵达。“只要抗疫有需要,我们就坚守在基地!”

上海疫情来势汹汹,在抗疫过程中,除了医护在争分夺秒地排查病患,社区工作者同样在为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好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工作。但面对封控区域志愿者不足的现状,金山某封控村的工作人员给华东无人机基地负责人薛彬,发了一条请求支援的消息,“通过无人机来运输物资,是否可行?”

薛彬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在工作群里发出了呼吁:“上海疫情很严峻,无人机抗疫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谁愿意加入支援队伍?”让薛彬没想到的是,无论是保障人员、还是飞行人员,都在群里积极报名。

为了能保证无人机执行任务,这支迅速集结的抗疫突击队队员们,连夜带着行李箱,从各自的家赶赴基地,从此开启了无人机抗疫的序幕。

“我们这支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是党员,还有入党积极分子。”薛彬说,“面对疫情,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抗疫有需要,我们就坚守在基地,完成好每一次飞行任务!”

第二天一早,一批批送往某封控村的物资就送到了华东无人机基地,工作人员们马不停地进行无人机地调试。“虽然距离封控村只有5公里路程,但由于很多道路都封闭了,无人机飞一次单程只要5分钟。”薛彬介绍说,“其实,无人机抗疫在很多城市都已经投入过战斗了,这次上海战疫也不例外。”

除了对封控地区的物资运输,越来越多的无人机抗疫需求发到了薛彬这里,忙着协调、忙着成功完成任务,这成了最近薛彬的新日常,“需要给金山某隔离医学观察点配送1200份抗原检测试剂盒,能否完成飞行任务?”“收到,马上安排!”

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这支无人机抗疫突击队就完成了任务。只要在能力范围内的请求,薛彬和他的团队总是开足马力,“自封控管理以来,无人机基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紧急物资配送、公共环境消杀、公共秩序维护等方面提供了飞行助力,不仅降低接触风险,也大大缓解了志愿者人手不足的状况。”

薛彬介绍说,无人机配送的优势在于城市末端物流配送,也可用于运送急救物品,既不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也降低配送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大大提高了紧急配送的时效。

“哪怕再苦再累,都要建好基站!”

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喊话、无人机巡逻……这些智慧化的防疫手段不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很少有人知道,要完成每一次无人机的顺利飞行,必须搭建好从起点到目的地的基站。

华东无人机基地飞服部经理,张伟的工作就是做好空域保障以及配合基站搭建。“实际上,无人机远程飞行也是有航路的,通过信号实现定位,从而顺利完成飞行任务。”张伟说,“基站要选择建在高处、确保信号全覆盖的地方,为了更快完成飞行任务,我们基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更是常事。”

凭借11年无人机飞行经验,张伟对无人机事业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科技,每一次安全的抵达,更是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前几天上海突然降温,这两天又突然升温,无论在怎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张伟和他的团队依然在路上奔波,用最快的速度找寻最合适的地点,搭建起一条条最畅通的抗疫空中道路。虽然外场飞行的条件比较艰苦,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蚊虫叮咬,张伟和他的团队都从来没有半点怨言。

“从发出请求半个小时不到,无人机就把药送到了厂区里面,真是太感谢了。”前两天,瑞时创展的董事长罗喜荣对无人机送药发出了由衷的感谢。原来,该企业生产总监纪如网一星期之前降压药就已经断档,但由于生产瓦楞纸隔离床等防疫物资的任务非常紧急,他就没有当回事,一直坚持着加班加点,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4月5日中午突感身体不适,公司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向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进行了代配药求助。张伟接到任务,马上申请临时飞行计划,组织架设通信基站,顺利安排了无人机送药服务。

在无人机抗疫突击队中,张伟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党员就是应该在非常时期,挺身而出!”但让张伟感到愧疚的,莫过于对妻子的关爱变少了,张伟的妻子是一名教师,连日的网课让她的肩周炎又犯了。每天忙到很晚的他,只能抽空关心一下妻子,“其实很多党员跟我一样,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相信战胜疫情后,我们一定能跟家人好好相聚!”

“尽最大努力,让每一架无人机顺利完成任务”

“各位居民朋友,当前疫情形势严峻,请不要在外逗留,封控期间做到足不出户,谢谢配合……”连日来,在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多居民和企业职工都能清晰地听到来自空中的“喊话”。这也是华东无人机基地无人机突击队每天都要做的一项工作。

而在这一架架顺利完成任务的无人机背后,正是在飞行操作界面忙碌万分的王大刚,作为顺丰无人机测试工程师,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抗疫第一线,除了在电脑前操控无人机的起飞和落地,还经常跑到起降区,帮着其他工作人员完成消杀、装货等工作,“疫情当前,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

在联系王大刚的时候,他真正在执行为封控居民配送新鲜蔬菜的任务,顺丰方舟40无人机,正是他最熟悉的伙伴,“这架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42kg,荷载10kg……疫情期间,远程配送全靠这位伙伴了。”

在王大刚眼里,无人机不仅是工具,更是最好的伙伴。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无人机飞行操作并非一定要在现场,才能执行飞行任务,因为远程就能实现精准的定位,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完成飞行任务。

可王大刚却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华东无人机基地,“我想疫情期间,一定有很多突发情况需要人手,人多力量大。”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王大刚,就这样驻守在基地,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无人机的状态,到了9点便开始正式工作,这一忙有时就要忙到晚上19、20点,最忙碌的时候要同时负责8、9架无人机的飞行任务。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大刚还要负责给无人机进行充电、检修等工作。每天过得虽然很辛苦,但在他看来却无比充实,“虽然我主要完成顺丰无人机的飞行工作,但只要抗疫有需要,其他无人机我也飞。”

目前,华东无人机基地无人机突击队共配备了物资配送、空中巡查喊话、消毒消杀等无人机总共30余架,配置有经验的飞手5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500小时。

这支特殊的抗疫突击队,在一批批老党员的感召下,共同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抗疫战线。他们用一次次安全飞行,让无人机抗疫成了金山最美的风景线。

新的无人机抗疫突击队的故事依然在续写……

关键词: 飞行任务 工作人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