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门:一生研究上海近代历史,曾为世博成功申办出力!海派文化大家张伟辞世

来源:周到上海 2023-01-11 20:59:09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海派文化研究专家张伟,于2023年1月11日凌晨因病辞世,享年67岁。2023年1月1日,由张伟担任策展人的“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在徐家汇书院正式对外展出,据悉,该展将延期至2月下旬。

晨报视频节目

1月11日上午,记者又一次来到徐家汇书院熟悉的展览现场,在一楼书院入口处和三楼展览现场,分别摆放有张伟编著的书籍。记者看到有市民在组团参观,现场工作人员也已经得知他凌晨离世的消息,一位在区文旅部门工作的同志在与记者交谈中,两次流泪。


(资料图)

“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展览现场和书院入口处书架上的《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同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城市文化与电影学者汤惟杰1月11日下午专程来徐家汇书院,参观张伟生前最后一个策展作品“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周年艺术文献展”,他受陈子善老师和朱枫导演委托,代表《海派》编委会全体同仁和上海影评学会献上鲜花一束,以表达对这位专家的追悼之情。

记者注意到,“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周年艺术文献展”展览的展板上,张伟的名字已经加了细细的黑框(见下图),应该是工作人员当天加上的。

1月11日下午,汤惟杰代表《海派》编委会全体同仁和上海影评学会给张伟的献花这位专家曾与晨报有过多次交集

作为一位海派学者和研究上海史专家,张伟也是新闻晨报·周到的老朋友和《上海会客厅》节目专家团成员。2022年11月的上海书展上,在上海展览中心活动现场,张伟曾两次接受晨报采访。

2022年11月18日,上海书展《土山湾画馆人物志》新书发布会,张伟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很高兴能在上海书展期间推出《土山湾画馆人物志》新书首发活动,也非常感谢读者们能来捧场:

2022年11月19日,上海书展“海派”有看头——《海派》及“海派文献丛录”分享签售活动(点击见报道),张伟与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副会长王金声、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近代海上书局研究者樊东伟一道参加。

张伟分享了对海派文化看法并介绍了这海派文化的演变过程:海派文化自诞生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曾被带有贬义色彩。海派文化自上海开埠之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由低走高”,从贬义词到中性词,再从中性词到褒义词,从侧面也反映了上海城市的发展。

张伟2022年11月19日在上海书展《海派》及“海派文献丛录”分享签售活动上

2022年11月26日下午,在纪念郑逸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读书分享会上(点击见报道),郑逸梅先生家人和多位文化出版界专家、学者参加。张伟也曾与郑逸梅先生有过书信往来,他认为:郑逸梅先生以“补白”记者的身份写出了从晚清到民国的鲜活历史,其文章影响并有恩于数代人,他的“补白”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纪念郑逸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读书分享会四位嘉宾(从左到右):张伟、郑有慧、曹正文、杨忠明

2022年12月23日,刚刚建成的徐家汇书院(徐汇区图书馆新馆)举行首次内测活动,张伟通过晨报为徐家汇书院写下祝福语(点击见报道):

张伟在2022年12月23日发给晨报的照片

张伟当时告诉记者,那里有他自己策划的一个展,届时会和书院同步开幕(计划在12月30日)。“我(12月)21日去布展,周围工作人员就有好几个阳的,他们在坚持,我也不能退缩。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很难做下去的。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使命感。”张伟还希望记者保重身体,争取杀入“决赛圈”。

2022年12月31日晚上,在徐家汇书院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当记者询问张伟是否参加元旦活动,张伟告诉记者“我病倒了,迟几天(去),出不了门。”没想到,这次交谈竟然成为记者与张伟最后的对话。

上海出版人怀念这位合作多年的老友

作为研究上海近代史的专家,张伟与上海出版圈同仁交往多年。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辑、《民间影像》系列主持陈立群告诉记者,“张伟是我们《民间影像》丛刊的编委之一,《简明中国电影海报史》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张伟大力支持。初稿排完后,在2022年8月31日他还专门写序推荐,这可能是他留下的最后一篇序言。可惜的是,这本书最近刚刚印制完成,还未能送到他手上。”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告诉记者:

张伟与黄晓彦2022年12月29日早上的微信对话

黄晓彦与张伟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出版合作多年。这几年,由张伟编著或主编的图书为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弘扬助力良多,通过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就有:

一、主编“海派名物典藏”(5本):内容多为首次披露,旨在对某一门类的文化遗存进行深度文化解读,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已经出版的包括《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近代日记书信丛考》等。

二、主编“海派文献丛录”,目前出版10卷,共计370多万字,目前主要包括“电影系列”“新闻出版系列”“咖啡系列”。

三、其汇编整理《唐大郎文集》,共计12卷,500万字。是对中国报业史史料的重要补充,尤其充实海派报业研究,同时也提供一个研究海派文化、市民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四、主编(之一)国内首部以“海派”命名的专题文化读物《海派》丛刊,旨在传承弘扬海派文化,以使得海派文化“立足上海,影响全国,辐射世界”,目前已经出版两辑,第三辑在筹备中。

近年来出版的《海派》期刊和“海派文献丛录”

五、2021年出版的《海上花开:月份牌历史与艺术》。

研究领域极为广阔,许多项目独一无二

业内人士认为,张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三十多年,他学识渊博,在众多领域独领风骚,如:

2002年主编出版的《历史记录:中国与世博(1851-1940)》,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和世界博览会关系的著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是学术界首部研究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图文集,确立了上海年画的历史地位

2012年出版的《遥望土山湾——追寻逝去的文脉》,是学术界首部研究土山湾现象的专著,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出版的《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为最早研究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学术专著,从城市史、民俗史、美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上海年画进行了系统研究

2019年主编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90卷),是学术界研究名人讣告的第一部文献专集,为人物研究提供了稀见难得的文献资料。

2021年出版的《海上花开:月份牌历史与艺术》,为第一部详尽探究月份牌历史与艺术的权威专著,是其三十多年潜心积累倾情撰写的海派华章。

张伟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作家简平表示:张伟的研究领域极为广阔,涉猎电影、戏剧、出版、书局、名人日记和书信、历史照片、土山湾画馆、小校场年画等,许多项目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只有他一个人才能说出他花巨资收藏的那些文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随着他的离去,这些研究也将就此终止和失传。

张伟(1956.9.18——2023.1.11),男,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曾应邀赴美国伯克利东亚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等进行访问研究。2002年主编出版的《历史记录:中国与世博(1851-1940)》,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和世界博览会关系的著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举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是学术界首部研究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图文集,确立了上海年画的历史地位;继之于2015年出版的《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为最早研究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学术专著,从城市史、民俗史、美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上海年画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年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12年出版的《遥望土山湾——追寻逝去的文脉》,是学术界首部研究土山湾现象的专著,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主编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赴闻集成》(90卷),是学术界研究名人讣告的第一部文献专集,为人物研究提供了稀见难得的文献资料。其他著作还有《满纸烟岚》《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风起青萍——中国近代都市文化圈》《纸边闲草》、《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海上张园》《近代日记书信丛考》等十余种;并主编《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上下册)、《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上海——一个世纪的公共空间》《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167卷)、《笔墨长城——宣传画里的中国抗战》(三卷本)等图文书籍多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4集系列专题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等大型电视节目。近年主编有“海派名物典藏”“海派文献丛录”等丛书。

关键词: 系统研究 工作人员

相关新闻